02/08/2013
剩食創作展 推廣惜食環保生活 廚餘化作佳餚 廢油變身肥皂
星島日報

香港人識飲識食,也要珍惜剩食,Elsie知道,MaD(Make a Difference)創不同結集年輕人及社區力量,以不同形式的活動推動社會關懷。今年就以剩食為主題,舉辦「茶餘飯後豐收節」,並籌劃一系列的工作坊;由藝術家帶領年輕人和深水埗區內的婦女,一同製作剩食藝術品和食譜,更會舉行「剩食創作展覽」展出惜食圖鑑、剩食寫真攝影和廢油皂雕塑,展示最「潮」的綠色生活。

 

為培育大眾對社區的歸屬感、創造力和同理心,MaD 創不同籌辦的重點活動—「做好嘢實驗室2013」,旨在啓發和支持年輕人以多元創意推動社會關懷。今年則以剩食為主題,邀請三位年輕藝術家,分別是「油麻地花王」方韻芝、黃振欽、林磊剛一同舉辦「茶餘飯後豐收節」,並開辦三個創意工作坊,包括「深水埗惜食圖鑑」、「廢油皂雕塑」和「剩食寫真攝影」,提高市民對剩食的關注。

 

Elsie知道,「油麻地花王」方韻芝去年曾製作「油麻地剩食圖鑑」,今年便以深水埗為對象,並跟深水埗香港婦女中心協會合作,由參與工作坊的家庭主婦用剩菜廚餘創作八款美食。方韻芝同Elsie講,深水埗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於去年已在區內實行「食物升級再造計畫」,要成員收集區內五十家商戶的剩食,再分發給二百五十個基層家庭,實踐珍惜食物的觀念,「是次舉辦的『深水埗惜食圖鑑』工作坊,參與的婦女都經驗豐富,她們負責創造菜式;而我則重新組織菜譜,互相交流處理剩食的方法。」

 

Elsie看過「深水埗惜食圖鑑」,驚訝一些剩食如湯渣豬肉、冬菇蒂、麵包皮都可以大派用場,煮成碗仔翅、麵包皮脆脆和肉絲冬菇蒂蒸蛋等,方韻芝就推介「豬肉鬆」。她笑言,這款菜式的做法很簡單,只要把湯渣豬肉撕成絲,下鑊慢火炒,再加入調味料,炒至金黃色便完成。另有成員更傳授用電飯煲翻熱麵包的獨門秘方,據知這方法可保持麵包的鬆軟。「參與的家庭主婦強調,她們從小到大都不會浪費食物,其中一位更笑言『慳,其實不是因為錢的問題,而是不想浪費』,她們的價值觀值得我們學習。」

 

藝術家林磊剛於五月到中華傳道會李賢堯紀念中學、九龍塘學校(中學部)舉行「剩食寫真攝影」工作坊。林磊剛同Elsie講,「我教導二十位中學生以『定格攝影』的方法,把吃東西的過程拍攝下來;學生在工作坊中,除了學習到攝影技巧,還可培養對食物的敏感度,學會找到新的視覺賞析角度,並審視自己和食物之間的關係,反思日常處理食物的態度。」

 

林磊剛笑言,「由於參與的中學生都處於發育階段,他們都說,平日只會吃光食物,很少吃剩東西,更會說『付了錢,當然要吃通光』。他們的惜食觀念,不是建基於環保層面,所以在工作坊內,我會讓他們了解本地的廚餘數據,譬如本港每人每日浪費半公斤食物,以灌輸他們環保意識。在剩食創作展覽中,將會展出十五本攝影集,它們將掛在櫥窗上,觀賞者在欣賞學生作品的同時,亦可思考自身與食物的關係。」

 

藝術創作結合廚餘,創造美觀、可用之物,策劃「廢油皂雕塑」工作坊的藝術家黃振欽,就傳授廢油皂製作方法給Elsie,「先在容器倒入三百九十毫升冷水,放入糖和鹽,然後加入四十五克硝鹼;將這些東西一起攪拌兩分鐘,當硝鹼加入時會產生高溫,最好等溫度降至五十度時,再把一千毫升的廢油倒進去,一邊攪拌一邊加麵粉,直至材料變成糊狀,就可以倒到模具裏定形了,這肥皂是全天然製造,沒有半點香味,有別於坊間加入了香精的肥皂。」

 

黃振欽續稱,「我到荔景天主教中學舉辦工作坊,讓學生利用橙皮、蘋果芯等廢物作模具,製作他們心中的肥皂;有同學很喜歡Hello Kitty,她就以牙籤固定橙皮,造成一個蝶形領結。我鼓勵學生以心愛的事物做肥皂,從中建立物件與人的關係,提升對事物的愛護之心,而學生在製作肥皂的過程中,也懂得換個角度看事物的用處,明白廢棄之物也可改造為有用之物。」

 

三位藝術家都認為,環保是一種習慣,只要堅持每天實行,就不會感到困難。方韻芝更表示,「我以前也會吃剩東西,後來嘗試過親身種植蔬果,便意識到粒粒皆辛苦,從此習慣帶備細小的食物盒外出,把吃剩的東西帶回家。」黃振欽則稱,香港人惜食、惜水的意識逐漸改善,已習慣攜帶水樽外出,若然食店積極推行「少飯慳食」計畫,相信可以大幅減少廚餘數量。

 

Elsie提提大家,MaD創不同舉辦的「茶餘飯後豐收節—剩食創作展覽」由即日至八月十日開放予公眾參觀,展覽地點是西九龍通州街500號星匯居L1「好單位」,讀者可帶同子女欣賞作品,並學習惜食智慧。